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羊城书展大咖说:广州永远充满活力 永远让人充满期待

新闻

中外热门IP迷人眼!瞄准授权新风口,深圳国际授权展完美收官 中外热门IP迷人眼!瞄准授权新风口,深圳国际授权...

2023年是消费复苏的一年,也是IP衍生消费的高光之年,市场上的火热也延续到了深圳国际授权展的现场。作...

商业

顾均辉谈品牌定位:新一代“懒人神器”洗鞋机,妙在哪里? 顾均辉谈品牌定位:新一代“懒人神器”洗鞋机,妙在...

说起被种草的“懒人神器”,哪个最深得你心?有人说是扫地机器人,有人投票给洗碗机,可没想到,洗鞋机今...

羊城书展大咖说:广州永远充满活力 永远让人充满期待

发布时间:2023/08/21 新闻 浏览:80

时隔三年,南国书香节回归线下,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南国书香节,展区面积和参展商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名家云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戴建业、王立群、傅佩荣、陈平原等学界大腕,王跃文、阎真等著名作家,蔡崇达、李尚龙等后起之秀,濮存昕、陈鲁豫、六小龄童等文艺明星,熠熠生辉互相辉映,更有多位学者、名医带来各种精彩讲座为读者答疑解惑,名家的真诚分享和读者的热情参与,让书展成为八月南粤最大的盛会,如作家蔡崇达评价的广州一样“永远充满活力永远让人充满期待。”

祝勇:构建多维度的“纸上的故宫”

祝勇作品分享会

8月19日周六晚6点,夜幕开始降临,很多读者依然流连在书香节会场享受“书香之夜”。其中,有些人早早来到展馆B区13.2馆占座位,为的是等候半小时后著名作家、学者、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的新书分享会。

这一次,祝勇带来了两部重磅作品《故宫文物南迁》和《在故宫看见中国史》。风度翩翩的祝勇热情地跟现场观众打招呼,说自己以前就接到过南国书香节组委会的盛情邀请,但由于一些事情错过了,这一次再度受邀,无论如何也要来跟广州的读者们见面,为此,他推辞了其他书展。祝勇的真挚和热情立刻又圈了一大波儿粉。

但更圈粉的还是祝勇专业且才华横溢的创作。祝勇常年书写与故宫有关的历史。《故宫文物南迁》更是选取了这座宫殿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也最为可歌可泣的一段历程。“2023年是故宫文物南迁启程九十周年,九十年前的那段岁月算不上遥远,但毕竟时空环境都已变化,我辈如不努力,不去找回正在流失的记忆,那段岁月,就将隐没于历史的黑洞中。”祝勇如是说。

如果说《故宫文物南迁》着重展现的是一段厚重的历史,那么,此次祝勇带来的另一本新书《在故宫看见中国史》,则让人看到了中国七千年的历史。故宫虽然只有六百多年历史,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阶段,但是故宫以收藏于其中的各个朝代的文物、典籍等历史遗产,汇集和凝聚了中国七千年的历史。祝勇善于捕捉历史细节,又不失宏观的视角,叙述上文笔极佳,既有历史叙述的趣味性和想象力,又保持了对历史的严肃、真实有据的学术态度。用现场读者的话来说是:“读祝勇的书,学到了知识,品到了艺术,美而震撼。”祝勇用一系列精心的书写构建起了一座多维度、灿烂丰富的“纸上的故宫”。

马伯庸:了解小人物才能了解大时代

8月20日,作家马伯庸“见微”系列作品分享暨读者见面会在南国书香节期间举行。当天读者排起了长龙,活动现场更是火爆,笑声不断。

分享会上,马伯庸围绕“见微”系列《长安的荔枝》和《太白金星有点烦》两部作品分享了自己创作灵感与作品背后的故事。

“‘见微’,即‘见微知著’的意思,这个系列通过一些非常小的事件来看到一些大的道理。像《长安的荔枝》,它是从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而来的,大家关心的是妃子笑,是杨贵妃,但我在想这个荔枝是怎么样运送到长安城的,所以我从一个基层负责去运送荔枝的唐朝小吏来写唐朝的历史。”马伯庸说。

对小人物的关注也是马伯庸写作的一大特点。从《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到《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等代表作品里,尽管时代不同,但被推到故事舞台中央的都是小人物。

近年来,国内兴起一股微观史的研究和写作潮流。马伯庸眼中的微观史,并不割裂小人物和大时代的关系,恰好相反,只有了解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每一个具体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所怀有的愿景,才能够理解一个时代。

“我们要深入了解到每一个人他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够有一层温度、有一层滤镜去理解大时代的很多大事件的变化。”

对小人物的关注,难免要处理诸多细微的历史细节。在问到如何处理如此庞杂的史料时,马伯庸表示:“对于历史的理解,一方面要关注细节,另一方面要去查阅资料,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正因如此,每到一个地方,马伯庸都有一个习惯:打开手机地图研究一下附近的地形,寻找有意思的地名和背后的故事,积累写作的素材。

马伯庸对广州印象比较深的地名包括花都、琶洲、寺贝通津。“我还仔细研究了寺贝通津这个地名,后来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地名真的一个字都没叫错,所谓寺贝,就是东山寺的高坡;通津,则是通向渡口的要道。”

六小龄童: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2023南国书香节大咖云集,其中,深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带着他的首部自传《行者》前来。伴随着一声“俺老孙来也”六小龄童登场,唤起了在场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共同记忆,掌声和喝彩顿时响起,气氛热烈而温馨。

《行者》是六小龄童首部深入记述个人经历的自传,披露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半生积淀,至深彻悟,凝于笔端。在六小龄童看来,每个人都是行者,都在取人生的经,唯有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九九八十一难。

86版《西游记》可谓是伴随许多人成长的国民电视剧。在现场,六小龄童幽默风趣地讲述了他拍摄时的经历和人生感悟。我们看着电视剧里的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其实拍摄过程中要烟熏、火燎、悬吊、翻滚,并且还有许多高难危险的武打动作,基本上所有动作都是由六小龄童亲自完成。

他透露,自己的表演95%以上来源于中国传统戏曲,也由此呼吁当代年轻人关注戏曲、了解经典国粹,同时也真诚地对年轻人说:七十二变是本事,面对人生的八十一难,需要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正因为他及当时的主创人员都秉承着这样的精神,齐心协力,才让86版《西游记》成为很难被超越的经典。

濮存昕:我与广州的缘分可深了

8月20日下午4点,广州购书中心响起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浑厚富有磁性的声音时,整个购书中心都沸腾了。朴素而又儒雅的濮存昕携著作《我和我的角色》与广州的读者们见面。说到大家会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他时,他用手摸摸胡子和头发说:“你们看,都白了,都是真实的。”自然亲和,让现场读者都会心地笑了。

在《我和我的角色》这本书中,濮存昕回首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演艺生涯。他将生命融入角色,通过与角色的灵魂交融演绎人生百态,也将角色嵌入生命,借角色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哲思体悟娓娓道来。他说:“我塑造角色的同时,角色也在塑造我。我在台上演角色,其实在观众眼中我就是一名当场被考试的学生。这才是我的职业真实的角色。”

谈到广州,他说那缘分可深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来广州演出,广州的高架桥让他印象深刻,“高第街是我们来了广州必逛的地方啊,在那里买港货”。年轻体力好,他常常从住的宾馆沿着珠江一直走,看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后来,广州的电视剧异军突起质量很高。我来广州拍的电视剧《英雄无悔》在全国掀起收视热潮。再后来,来广州就是主演话剧《林则徐》了,我很高兴能和广州合作话剧。”

林则徐是濮存昕塑造众多成功角色中让人印象尤其深刻的一个。“广州之前我只知中国,广州之后我看到了世界。”濮存昕在新书分享会现场又一次说出林则徐这句掷地有声的台词。对濮存昕来说,扮演林则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只读到小学六年级,然后就下乡劳动去了,没有文凭。演戏是我在塑造角色,其实也是这些角色在塑造我,我必须懂他们,在一定的创作空间中适度地去成为他们。”

濮存昕也是中国出演莎士比亚戏剧最多的男演员之一,他曾受邀在爱丁堡国际文化节上用中文朗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我们要表现中国故事、中国情怀、中国气质、中国品格,话剧《林则徐》就是这样一次尝试。”

濮存昕认为,现在科技发达,机器人也可以有很多表情,但他不认为机器人可以代替真正的舞台表演,因为复杂的眼神机器人是无法表达的。这也正是现场舞台艺术的可贵之处。

他用文字将他塑造角色的过程真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演员的道路。我没有太多学历,很多人帮助我成长,今天我能够被观众喜欢,我要感谢一路上帮助我的人们,他们在我眼中高山仰止,我也要见贤思齐。”写这本书既是回顾,也是感恩,更是用文字“把时间留住”。

对艺术怀着虔诚之心,对生活怀着感恩之心,兢兢业业低调谦和,成就了作品,也成就了人生,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的:“直到现在,我总觉得我在舞台上演话剧就像割麦子,一天一场戏,八九百个观众,几十场、上百场演出才有几万观众,真的是一刀刀割,一场场演,生命也一步步走。”

蔡崇达:广州一直拿我当家人

广州人有多喜欢蔡崇达,看看南国书香节他的新书分享会现场就知道:拿着他作品的人早早占座,走道里都挤满了人。而蔡崇达诚恳的分享也如他的作品一样,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他说:“广州一直拿我当家人。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广州,第一部作品是在广州出的,第一个奖项也是在广州拿的。”谦逊真诚的他,一如笔下的文字一般,有着清澈而又深沉的力量。

这一次,他跟广州读者分享的是新书《命运》,继他的畅销书也是长销书《皮囊》后,暌违8年的新作。

说起南国书香节,他由衷赞叹道:“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书展,展会形式上有创新,很有设计感,既各自成章,又彼此相连。形式也很丰富。在我的分享会上,主办方还贴心安排了非常契合主题的城市民谣演唱,他们唱得非常好,也让我所有的表达更为丰富。”

《命运》以《皮囊》核心人物阿太跌宕百年的传奇人生为主线,串联起闽南沿海小镇几代人的人生故事与时代浮沉。《命运》突破了小说创作的定法,将历史压缩至个体生命的局部、生命的褶皱中,表现了鲜活生动的闽南风土人情。

蔡崇达说:“写一本书和读一本书的过程都是灵魂照亮的过程。阿太的生命是吞下了苦难的,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一个老人,他们吞下生活,生出命运,笑着面对一切,是支撑起我们生命最根本的力量,他们才是我们的超级英雄。”

在他看来,作家都是土地的农作物,家乡也是精神原乡。他通过写作把根扎到土地里找到了“家乡”。“人在迷茫的时候更加需要寻找和清楚自己来处,看到来处越远,你的未来就越远。每个人都是所处的土地和时代的作品。看来处越深,对自己和时代的理解越透彻。”

他一直视广州为“福地”和第二故乡。“广州是非常务实又诚恳的地方。广州很丰富,很生动,很新潮,永远充满活力永远让人充满期待。古老又常新。这是广州特别迷人的地方。”他透露下一本书也会在广州出版,和《皮囊》《命运》形成一个体系。

饱含着对家乡泉州和第二家乡广州的深情,他谈起二者的共同点:“闽南和岭南文化相通,有很多核心要素是一致的。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把泉州和广州储存的中原文化拼在一起,或许能拼凑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原文化的轮廓出来。广州和泉州又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都是面向大海的,有海洋文明特质,有那种多元包容的东西。”

阎真:对广州的阅读氛围印象深刻

8月20日,《沧浪之水》作者阎真携新作《如何是好》参加南国书香节新书分享活动。阎真与读者热烈互动,传递出“不悲伤,不彷徨,不妥协,不认输”的积极人生观。

在《如何是好》中,阎真以极为细腻且真实的笔触描述了不谙世事的主人公——一位年轻女大学生在求学、求职、情感、成长的道路上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和精神洗礼。毫无社会经验的她,面对生活的艰难与未知,越挫越勇。小说中,女主人公许晶晶从小镇来到大城市麓城上大学,大学给了她最初的人生自信和人生想象,但毕业后,现实的展开却是无比的沉重和沉痛。

你曾背负着几座大山,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求学难?就业难?婚恋难?从青葱少年到人至中年是否难上加难?当生存与尊严对抗,我们究竟如何是好?南国书香节琶洲主会场8号会议室座无虚席,大湾区的读者粉丝们排队入场,与作家面对面,感受作家阎真书写的力量。阎真表示:对广州读者的阅读热情及整个城市的阅读氛围印象深刻。谈及最新作品《如何是好》,作者表示,这算是现实主义的新作,也有读者称该书为“女版《沧浪之水》”,他希望通过媒体表达对喜欢他作品的读者的真心感谢。

王跃文:写完《家山》后莫名感到惆怅与忧伤

“我为什么要写乡村?乡村中国是最大意义上的中国,这是由乡村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几千年的文化根脉决定的。写好了中国乡村就写好了某种意义上的中国和中国人……”8月20日,广州购书中心,著名作家王跃文携最新长篇力作《家山》,与南国书香节读者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与他心中的“家山”。

《家山》以沙湾村百年风雨和几代父老乡亲的生活变迁为叙事,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记述了在此百年来宏阔历史背景下的中国乡村,勾画了生动的人物群像。王跃文坦言《家山》创作长达八年,但并不是夜以继日写了八年。他先动笔陆陆续续写了三十多万字,因工作原因暂时放下了。2021年下半年又重新动笔,但对此前写的三十多万字不满意,全部放弃。这真是颠覆性的修改,叙事风格和小说结构都发生变化,从第一个字开始重写。“但是,此前写的三十多万字并不都是无用功,里面很多细节、情节、故事都在后来的重写中用上了。不然,这么长的小说不可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

《家山》用方言俚语细密编织沙湾村耕织劳作的日常生活,缓缓展开了湘西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图景,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乡村的风物史诗。谈及为何用方言写作,王跃文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量使用方言俚语正是这部小说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之外,还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文献价值的地方。如果用标准的普通话,没法表达乡村人物的情感,我使用民间语言的时候,学到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词汇、修辞,而是家乡人物的神态、腔调、笑貌,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等,这些都通过他们的语言活生生逼到眼前来。”

写完《家山》最后一个字已是凌晨,次日醒来,他莫名地惆怅与忧伤。“我写《家山》时有种化幻为真的感觉,笔下的人物不像是虚构的,他们都真实地活着,天天同我在一起。小说里的人死了,我会痛苦得流泪。小说里诞生新的生命,我也会高兴得流泪。”

说起来也真和广州有缘,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叫沙湾的乡村百年图景,而广州也有一个叫沙湾的地方。王跃文笑言,那说明来广州做分享就对了。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