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东莞“文史泰斗”告别讲坛 仍坚持抱病整理古籍

新闻

故宫博物院与周大福珠宝集团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故宫博物院与周大福珠宝集团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京...

12月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与周大福珠宝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举...

商业

顾均辉谈品牌定位:新一代“懒人神器”洗鞋机,妙在哪里? 顾均辉谈品牌定位:新一代“懒人神器”洗鞋机,妙在...

说起被种草的“懒人神器”,哪个最深得你心?有人说是扫地机器人,有人投票给洗碗机,可没想到,洗鞋机今...

东莞“文史泰斗”告别讲坛 仍坚持抱病整理古籍

发布时间:2019/08/14 新闻 浏览:652

在东莞莞城一座简陋的老宅内,东莞“文史泰斗”、83岁的杨宝霖轻轻敲击用了25年的电脑键盘,打出“告别诸君”四字,不禁悲从中来,眼泪涔涔。自1997年从东莞中学退休后,23年间他主讲了410余场讲座。而今,他不得不“息影讲坛”了。
“‘告别诸君’有太多的不舍,但舍不得也得舍得。”杨宝霖说,他没有时间可以耽误了。他拖着病躯,在医用制氧机的帮助下,每天10多个小时伏案工作,与时间赛跑。“身体难受,受不了也要受”,他还有很多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谁也劝不住他、拦不住他。
杨宝霖出生于1936年12月,东莞莞城人。广东省特级教师,曾任东莞市政协委员。1956年起在广宁县第四中学、东莞县常平中学、东莞中学任教。1982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是该校农史教研室副教授。
杨宝霖数十年来致力于东莞的文史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绩卓越,著述等身,在广东久负盛名,在史学界也威望素著。他发表的《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进番薯的最早之地》和《广东荔枝小史》填补了我国农史空白。
他穷十九寒暑,争分夺秒修订《词林纪事》,写成100多万字的《词林纪事、词林纪事补正合编》一书,整理了我国古代辞章,点校补充了遗漏谬误之处,荣获“全国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词林纪事补正》被誉为“是有功词林的力作”。
退休办研习班 开讲至少410场
7月27日,杨宝霖在莞城图书馆开讲。这次他以“告别诸君”为题,向听众道别。“老朽耄耋之年,身体日差,息影讲坛,总有一日。如果不趁能告别之时话别,一如2015年晕于讲坛,累大家受惊,更增内疚。此作《告别诸君》之由也。”
1997年杨宝霖从东莞中学退休,自1998年起在东莞文化服务大楼举办“诗词研习班”;2004年在东莞博物图书馆办“诗词研习班”“东莞木鱼书研习班”;2008年在莞城图书馆开办文史系列讲座,内容涵括《东莞诗歌源流》《东莞木鱼书》《东莞方言俗语》《东莞氏族源流》等。
“讲了23年,至少410场,还有很多讲座,我没有算在里面。每一场我都站着讲。”8月7日下午,面对到访的记者,杨宝霖淡然地说。此前,他几次住进医院,2015年更晕倒在讲坛上,但幸运的是他“留医未超过十天”,出院后继续讲。
借助制氧机 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这几年,杨宝霖的身体越来越差,耳朵早已听不见,视力也不太好,说话间能听到他气管里传出的呼噜噜的声音。记者数次叨扰杨宝霖先生,多次笔谈。他的字很有力,那是他“幼年临九成宫(欧阳询),青年转临文徵明”练成的。如今他给朋友写信,还是写毛笔小楷字。
杨宝霖的家在一堆老屋中,小小的院子顶部用玻璃遮挡了起来。在院子连片的雨布下,堆满了他的书。书堆里贴着各种标签,那是他查阅后留下的。几个书柜也只能摆在院子里,书柜一侧写着“自力斋”,这是他给自己的书斋所起的名字。由于书籍太多,原本给孙子玩的乒乓球桌也只能被收起来靠墙放了。
一进屋,客厅中央一张常见的方桌上堆满了各种资料,那便是杨宝霖的书桌。书桌左侧放置了一个医用制氧机。杨宝霖的夫人说,“他得借助制氧机才能工作。一天十多个小时,没日没夜地坐在那里。”在书桌上的烟灰缸里还有几个烟头。
自掏腰包 买书买资料做研究
除了书,杨宝霖的家实在简陋。杨宝霖的夫人说:“家里所有的钱,都被他用来买书、买资料了。这么多书都是他用自己的钱买的。去外地图书馆查找资料,一住两三个月,来回车票,都是自己花钱。”
杨宝霖对夫人感激不已。1993年,他在《自力斋文史农史论文选集》自序中说道:“感谢我的赵氏娘子,她默默地替我侍慈亲,育幼子,烦琐的家务不让我沾手,二十八年来没有拉我看过一场戏,没有拉我逛过一次街,我不顾家计,买书多了,她有些‘嫌’,但只是‘嫌’而已,没有骂,更没有撕,她让我集中精力,挤出时间从事教学和研究。”
上述选集出版时花费了两万元,一部分是他50多个学生“集资”,帮老师达成心愿;大部分是杨宝霖自己出资。结婚54年来,“赵氏娘子”依然支持杨宝霖从事研究。她担心先生的身体,但劝不住他,儿孙也劝不住他,只能好好地照顾他。
对话:万人中有一二人感兴趣就心满意足
“告别诸君”舍不得也得舍得
广州日报:杨先生,听了您的“告别诸君”,令人无限感伤。您舍得吗?
杨宝霖:舍不得也得舍得。此前每一个讲座都要准备半个月,每一讲都要运用多种族谱,综合、辨伪、补充,用时太多了。我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实在没有时间了。
现在我在做的书有四本:《东莞古籍经见录》《东莞氏族源流》《东莞历代诗词续编》《全芳备祖》。《全芳备祖》是宋代植物类著作,是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是未开发的“宝山”。
身体难受
受不了也要受
广州日报:听夫人讲,您经常起早贪黑,借助制氧机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您身体受得了吗?
杨宝霖:我现在右眼有点问题,耳朵也听不见,会头晕,还有肺慢阻,在吃很多药,但这些病都治不好了。
工作的时候用制氧机吸点氧气,会好受一点。身体难受,受不了也要受,否则这几本现在是半成品的书就成了废品了。
兴趣支撑着他钻研古籍
广州日报:一盏灯,一方桌,一把椅,数十年如一日钻坚研微,是什么支撑着您前行?
杨宝霖:无他,兴趣而已。兴趣即整理乡邦文献,及人弃我取之书,如宋代植物类书《全芳备祖》。这本书我已经用了四年时间,还要投入两年,这本书我是一定要完成的。为了这本书,我穿州过省,这几年北至辽宁、北京,北京就去了三次,一次住两个半月,天天去图书馆查资料,住最便宜的旅馆,一日三餐吃馒头;南京、上海去了7次;西到云南昆明,东到福建泉州,广东省内更是经常去。
愿望是“续古籍之坠绪”
广州日报:您著作等身,这能在多大程度上促使东莞人重视自己的历史,重视自己的过去?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贡献?
杨宝霖:老朽在莞城图书馆做了许多工作,开讲座、采购古籍、考定版本,老朽的愿望是“续古籍之坠绪,发潜德之幽光”。
老朽知道,本人写的论文、诗词,是没有几个东莞青年去读的,东莞或别处的青年人也没必要多读古代的东西,此点本人早就知道。假如万人之中,有一二人想知道自己祖宗的优胜之处,老朽就心满意足了。青年人不愿看古书,但愿听故事,所以老朽把古代的优胜之处,以讲座形式深入浅出,加入一些既是史实又是故事的内容,自退休后即开讲座,前后410余场,均为如此。
“东莞一宝”愧不敢当
广州日报:您这一生的心血都在这陋室,杨家四世为人师表,清苦上百年,您是名副其实的“东莞一宝”。对儿孙,您有怎样的期望?您年岁已高,如此繁重的工作,谁能接续?
杨宝霖:我执教数十年,为学数十年,无名师硕儒为之指点迷津,无志同道合之友与之朝夕讨论,苦心孤诣,在学海中独撑一叶扁舟,茫茫渺渺,自往自来。说我是“东莞一宝”,我愧不敢当。
现在所居,乃祖遗老屋拆迁后安排在此,已经非常好了。以前居莞城西门老屋,不仅房屋面积小,而且破旧不堪,一下雨,能盛水的桶、盆、大碗等都出动。后儿子降生,根本无地可居,遂在屋中荒园里自打泥砖,自拿灰匙,建成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泥屋,又编竹作扉,垒砖为案,泥砖承板为床,木柴钉架以为椅。儿子就是在这小泥屋里读到高中毕业考上中山大学的。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