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外热门IP迷人眼!瞄准授权新风口,深圳国际授权...
2023年是消费复苏的一年,也是IP衍生消费的高光之年,市场上的火热也延续到了深圳国际授权展的现场。作为IP行业的年度盛事,华南地区领先的IP授权商贸平台国际授权及衍生品(深圳)展览会(深圳国际授权展)...
-
故宫博物院与周大福珠宝集团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京...
12月5日上午,故宫博物院与周大福珠宝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原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国际儒...
-
国爱GOAI参展深圳高交会-首推新品稳居全电科技行业...
深圳,高交会闭幕之际,深圳国爱全电化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其强大的产品阵容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今年的高交会上,深圳国爱全电化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电火单灶系列、双灶系统、集成灶系列及周边配套等一系列...
商业
-
如祺车服网约车租售中心开业,一站式服务持续升级!
9月7日,如祺车服网约车租售中心正式开业。如祺车服网约车租售中心集车型展示、销售、售后等全链条车生态服务于一体,助力如祺车服完善一站式服务能力,持续为广大网约车师傅提供高品质服务体验,为产业链上下游...
-
让我们传承爱与希望!2022同远第五届植得爱亲子公...
护绿,比我们想象中更迫切 阿拉善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这里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2.3%,且每年以1000千米的速度扩展蔓延速度扩展蔓延。 阿拉善的绿洲之...
-
酒拾烤肉“遇见羊城”广东省专场招商说明会成功举办
2020年8月22日,酒拾烤肉“遇见羊城”广东省专场招商说明会在广州成功举办。全国各地的受邀投资嘉宾齐聚于此,共同探讨酒拾烤肉未来在广东省的发展之路,开启共赢新时代。酒拾烤肉品牌开发总监黄砚方先生、品牌招商...
烧肉世家:五代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19/03/21 企业 浏览:649
每一只“二师兄”从张盛华家的火炉中拿出来,都让食客惊叹不已。用风干后的荔枝木作火引,炉火烧至两三百摄氏度,上方悬挂五六只腌制、晾胚后的“元猪”。经火旺烧两三个小时后,出炉的“二师兄”个个都是一身金黄脆皮,肌骨中散发出淡淡的荔枝木香。
从一个小作坊,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烧肉“香”出了大井村。2019年2月底,霍启刚夫妇举办的南沙文化会宴席,黄阁烧肉被低调地呈上桌,味道却惊艳了不少人。近期,记者进入南沙黄阁大井村,采访黄阁烧肉的传承人张盛华一家。
岭南初春,走入大井村,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和满地散落的木棉花。张盛华一家就住在大井村村口,随便问一位路人,对方就能准确指出他家的具体位置:“就是那栋白色的四层洋房。”
“黄阁最出名的,除了麒麟舞,就是黄阁烧肉了。”而张盛华家恰好两样都占了——张盛华是黄阁烧肉的第四代传人,他的儿子张梓康则是麒麟舞非遗传承人兼黄阁烧肉第五代传人。
从张盛华的家步行至作坊,大抵只需要一分钟的时间。尽管如今黄阁烧肉已自成品牌,但作坊却依旧还保持着最为原始的家庭作坊的模式:两栋一层平房,中间一条连廊,一栋用于处理、腌制食材,一栋用于烧制,总共加起来面积约莫一两百平方米。
每天凌晨1时30分,张家的作坊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南沙,早市开放的时间是5时30分,为将第一批新鲜的烧肉配送至早市,生猪被拉到工厂之前,张梓康和师傅们早早就做起了准备工作。
张梓康今年30岁。2012年,从体校毕业后不久,他便逐步接手家中的档口。其实做出这一决定,阿康纠结了两三年。从小习武、热爱麒麟舞的他,原本是希望一直从事自己喜爱的文体工作,但随着张盛华年纪越来越大,身体愈发力不从心,在家人的劝说下,他终于接手了家中的“炉屋”。
习武的经历,让张梓康在操作烧肉过程中游刃有余。制作烧肉强调“打骨入味”,“打骨”需借好力,“入味”需用巧劲儿。一只被选用的生猪,体重在120斤至150斤之间,首先要解剖得好、去骨之后,进入最关键的一步:腌制。将糖、盐、五香粉按一定比例进行调配,再均匀地揉入猪肉中,腌制约两小时。
据张梓康介绍,用于腌制的酱料是黄阁烧肉的“独门秘籍”,虽成分简单,但配比却是由张家祖祖辈辈摸索而来的,一直以来都需要张家传人亲自上手。如今,张盛华已年逾六旬,张梓康便担起了这一重任。
只要是逢年过节,64岁的张盛华依然会与儿子一起,在作坊里忙活。今年春节,从张氏作坊里制作出600只烧猪;但那还不是他们最忙的时候,“每逢清明,我们一天就需烧制1000多只烧猪。”
晨昏不分,做烧肉乃“苦差事”
在张家的作坊内,最为显眼的就是特制的烧制用具:六个铁皮炉屋。每个炉屋高约3米,宽约1米,炉屋内有两条并行轨道,炉屋底部是烧旺的荔枝木,温度高达两三百摄氏度。
被腌制两小时后,元猪还需进行“晾胚”,将猪的四肢、内脏去除,再用铁网将其肚皮撑开,才能放进“炉屋”中。烘烤的元猪,需进出炉屋三次,淋水降温——打钉——刷猪油,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猪肉体内的水分彻底烤干,实现“爆皮”,猪皮上爆裂出一颗颗粒状小泡,吃起来才格外酥脆可口。
张家的炉屋属于传统的火烤式,因而烧制的火候、时长全凭张梓康的经验和直觉。在每一个铁皮炉屋的右门旁,有一扇小窗,以便于师傅随时观察炉内的烧制情况。
“火太大容易烧焦;火太小又不能实现爆皮,因此在烧制时,我们几乎是不能分神。”张梓康说。每天他们要做两批烧肉,第一批从凌晨1时到清晨5时,属于早市;第二批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属于夜市,炉子里的火,几乎一整天都燃着。
1981年前,做烧肉完全是一项“体力活”。在张盛华的印象中,早在他的曾祖父时期,家中便开始从事此项工艺。“过去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才会吃烧肉。我们也是在每年农闲时进行烧制。”张盛华回忆。
从运生猪、切猪再到烧制,都由张家父子亲自操手。过去的大井村路面属坑坑洼洼的石板路,每日凌晨零时,张家人便需早早起床,骑着车收购生猪,带会作坊。
张盛华说,过去烧制猪肉的炉子采用堆砌式圆形土炉,“通常都是我和我爸爸一起将猪吊下去烧,一头猪体重在120斤~150斤左右,每次都要抬上抬下”。在铁皮炉屋旁,就保留着1981年以前张家人所使用的圆式砖炉,高约2.5米,直径1米,由于炉子口径小,一次最多只能同时烧制两只元猪。
但随着烧腊作坊的逐步减少,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烧肉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传统的烧制方式效率过低,张盛华便在饼炉的启发下,发明了推拉式炉屋,一个炉屋如今可同时烧制10只元猪。
“烧肉制作可谓是一项晨昏不分的苦差事。”张盛华的妻子跟着丈夫奔走早市、夜市40余年,不由得感慨。
五代传承,变中有不变
“过去的大井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烧肉,曾经一斤烧肉在市场上只卖几分钱;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烧肉价格为2元/斤,许多档口纷纷倒闭,村里也只剩下五家店;到了2000年之后,就更是只剩下我们这一家了,作为一道传统美食,我也有必要将它传承下去。”张梓康说。
在张梓康接手父辈衣钵后,他也对烧制的工艺进行了改良,如增加了铁网支撑,使得烧猪受热更加均匀;改变钩挂烧猪的方式,使得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但除此之外,他们的作息、配方、原料等都依然照旧。“之前有人跟我们提出,电炉的烧制能节省人力成本,用普通木柴能节省原料成本。但是我们依然要用荔枝木进行传统的火炉烧制,因为黄阁烧肉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些坚守。”张梓康说。
在张家,黄阁烧肉的传人已更迭了五代人;作坊里的帮厨、张家的顾客也同样更迭了两三代人。“有一位师傅初中毕业后就到了这里,如今他的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张盛华的妻子笑称。
随着生意越做越好,张盛华在南沙区、番禺区开了好几家分店。如今,这道菜已日渐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
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的黄阁烧肉,一般人们会采用蘸白糖的吃法。“以前物质匮乏,黄阁烧肉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到。现在的黄阁烧肉吃起来却更像是一种故乡味道,提醒自己珍惜当下的甜,莫忘过去的苦。”48岁的南沙人郑先生告诉记者,在许多南沙人的心中,黄阁烧肉已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记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