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observ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企业 > 高考名师公开课第3讲:好风借力 直上青云

新闻

中外热门IP迷人眼!瞄准授权新风口,深圳国际授权展完美收官 中外热门IP迷人眼!瞄准授权新风口,深圳国际授权...

2023年是消费复苏的一年,也是IP衍生消费的高光之年,市场上的火热也延续到了深圳国际授权展的现场。作...

商业

顾均辉谈品牌定位:新一代“懒人神器”洗鞋机,妙在哪里? 顾均辉谈品牌定位:新一代“懒人神器”洗鞋机,妙在...

说起被种草的“懒人神器”,哪个最深得你心?有人说是扫地机器人,有人投票给洗碗机,可没想到,洗鞋机今...

高考名师公开课第3讲:好风借力 直上青云

发布时间:2018/05/17 企业 浏览:885

高考名师公开课
第3讲:语文
 
1
 

李文老师简介

李文,广东实验中学首届格致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广东实验中学优秀工作者,教学风格幽默活泼,深受学生欢迎。在《语文学习》《中学德育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指导数十名学生在“叶圣陶杯”“文心雕龙杯”等文学征文大赛获奖。
常言道“编筐在收口”,距离高考只剩下二十余天,复习备考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收口”环节。在此阶段,能否对过去一年备考经验梳理提升、能否找准自己的有效增分点、能否采用正确的备考策略,将是决定语文成绩能否涅槃升华的关键。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的芜杂性、试题的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考生在最后阶段往往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觉得语文的复习如仰山铸铜永无休,亦如泥牛入海无头绪。在此大战在即之际,语文复习关键是做到三个字:稳、准、狠。

首先是心态要“稳”。只有心态稳,发挥才能稳。考出自己就是成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语文能力,因为在所有学科中,只有语文是“与生俱来”的学科,我们学习它的时间最长,接触它的机会最多。在十多年的语言经验下,经过高三一年的系统备考,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语感和应试技能都具备充分的信心。

其次是备考要“准”。一是考点要准,由于时间的关系,面面俱到的拉网式复习已不现实,“刷题”的作用也很有限,所以要分析试题构造、总结自身现状,找到有效增分点精准备考;二是知识要准,加强记忆,识记类的基础知识必须过关;三是答题要准,答题思路要清楚,语言要规范,结构要完整。

最后是突破要“狠”。认定了自己的增分点就要针对有效增分板块,专注备考,不要“见异思迁”“左顾右盼”,更不要因纷至沓来的“押题密卷”“内部信息”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最后阶段,与其寄希望于“道听途说”,不如退而“自求多福”,比如整理反思错题,制作属于自己的错题本等。
相信大家以稳定的心态为保证,以精准的备考为前提,以专注的投入为突破,一定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那么,该如何精准增分、专注突破呢?
以下从“明势”“固本”“借力”这三方面谈谈我的一家之见。
居高声自远——明势
兵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明势”,就是对外明试题变化之势,顺势而为;对内明自身优劣之势,应势而备。内外兼顾,审时度势,方可克敌制胜。
1.明高考导向之势:关注题型、考查重点的变化
今年,“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被提到新的高度,“核心素养”持续发力,“高考改革”呼之欲出。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时期,稳中有变,循序过渡很可能成为今年高考的基本特点。
题型的变化。经过两年的磨合,高考题型基本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发布的《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将每个板块的题目数量之后都加上了“左右”二字,所以总题量变为“22题左右”,结合今年3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考试奋进之笔》一文中提出对语文学科“完善试卷设计,实现‘关键能力’全面考查”这一要求,再参照《考纲》中题型示例的细微变化,今年的高考题型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很可能对局部题型的数量和类型设置进行微调。
例如:《考纲》示例中将非连续性文本的题型设置由一道单选、一道多选加一道单问简答题,变为两道单选加一道双问简答题,这是否可能成为一种转变趋势呢?再如语用21题的题型近年一直在变,结合新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强调,今年是否可能对语用情境的要求更高呢?
考查重点的变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被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教育部在考试内容改革中强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今年的高考在思想导向上可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宗旨,为适应高校对优秀人才的选拔需要,激发青年学生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让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中国梦、党的十九大精神、思想引领、革命底色、关键能力将是语文在阅读材料选择、作文主题的重要参考对象。
2.明试卷流转之势:把握“关键能力”的全面考查
除了“完善试卷设计”,“实现‘关键能力’全面考查”是姜钢主任对今年语文学科考查提出的另一项要求,要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如何才能实现“关键能力”的全面考查呢?一是考点的综合,二是考点的流转。综合就是在某一具体语境中对考生的语言能力实现综合考查。所谓“流转”就是考试大纲中“已考”与“未考”的流转、全国课标三套卷各种题之间的流转等。
例如:自2016年实行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由选考改为必考以来,2016年三套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均为小说,而2017年除全国I卷为小说外其他两套均为散文,这一增一减可见文学类文本体裁的流转趋势,那么2018年全国I卷和其他两套试卷在文学类文本的体裁选择上会不会继续流转呢?今年是否需要对散文的备考引起关注?又如,从2016年的流程图到2017年的简单逻辑推理题,虽然题型在变,但21题旨在对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进行考查的目的越发明确。从2017年三套全国卷的对逻辑的考查看,2018年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可能进一步强化,对于形式逻辑的种类、推理过程都应该加以周延备考。
3.明精力投入之势: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
在最后20天的关键期,“题海战”“押题战”都已是杯水车薪,应在整体保持训练手感的同时注意精力的区别投入。从整体卷面来看,语文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其中“阅读”板块包括论述文、文学类、非连续性文本、古诗文这四部分共70分,而“表达”板块包括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两个部分共80分。
通常情况下,我们之前的训练对阅读板块的投入较多,但对语言板块尤其是其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这个部分投入较少。在高考冲刺阶段,想短时间内在阅读板块投入大量精力以寻求突破难度很大,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表达板块的训练上,这个板块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且多以识记、运用能力考查为主,对一些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而言,只要加强识记,辅以适当的训练,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就能力训练而言,无论是“核心素养”还是“关键能力”都非常强调“思维”的重要性,2017年的全国卷的论述文第2题的题干直接考察对原文论证分析,第3题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也着重考察推理能力,包括非连续性文本的第7题和语用的21题,都体现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的受青睐度可见一斑。
4.明考试时间之势:合理安排作答时间、顺序
作为第一门考试科目的语文,随着近年的难度系数不断提升,对同学们的临场发挥的心理干扰就大了。因此合理安排答题顺序,提升应试技巧对稳定考试心理显得更加重要。
高考语文的考试时间严格来说是155分钟,开始的5分钟不能作答,但同学们可以做两件事:拿到语文试卷首先要给自己吃颗定心丸,用两分钟快速浏览全卷信息,浏览的信息有:所有阅读题的出处、体裁、标题、解答题题干,语言运用题的题干和作文的材料与题干要求。剩下的3分钟可以从16题入手开始依序往后看,千万注意这时只能“君子动脑不动手”,等允许作答后,建议首先完成16至21题,因为一般开考的前15分钟大脑还不是很在状态,待渐入佳境之后再从论述文开始从前往后依次作答,最后作文。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本立而道生——固本
越在最后冲刺阶段,越要“贴地气”“固根本”,与其“猜押赌问”,不如回归语文知识,对基础知识做系统梳理和理解识记。
1.回归基础知识
要对语文基础知识、必背篇目、成语等进行复习巩固,对病句类型、语用种类进行理解梳理,努力做到心中有数。
2.回归高考真题
要回归高考真题训练,将近三年的高考题重做一遍,找到高考题型的题感;要结合权威分析,将命题思路吃通吃透。
3.回归答题规范
要以高考权威答案为指导,规范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语言,答题要揣摩命题初衷、思考试卷导向、适应改卷习惯。
高考小故事:和学生聊天居然“押中”高考作文
2017年全国I卷的高考作文是,在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词中,挑选两到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写文章帮助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在语文考试结束后,有两个学生欣喜若狂地给李文老师发信息说:“李老师,我们随便跟你聊聊天,居然就押中了作文题!”
原来,在高考前几天,李老师和这两个学生同路回家。校园门口停着共享单车,学生建议一起骑车回去。“因为我的肢体不太协调,又太久没骑车了,就跟学生们说我不会骑。”李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学生们很惊讶,跟李老师打趣一番后,还是宁愿和李老师一起步行回家。一路上,三个人围绕着共享单车的利弊聊了起来,还拓展到了火爆的共享经济以及移动支付。聊出了兴致之后,两个学生回到家,又各自搜索了一些与共享经济相关的文章,重新看了一下。在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简直就是“喜从天降”。高考结束后,他们就跟李老师说:“幸好你不会骑自行车,我们才能一路聊天,才能押中作文题!”一番话让李老师啼笑皆非。对于这段幸运的经历,李老师说,“押中题”看似只是偶然的邂逅,但也蕴含了一个道理: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备考语文素材过程中,一定要留心近一年重大新闻或者社会热点,并且分析其背后的本质,这对于高考是大有裨益的。
好风凭借力——作文
在思维能力已基本成型的冲刺期,作文的突破点在何处?个人认为思维训练在最后阶段已很难取得突破,作文的训练重点应该放在规范训练上,如何训练呢?君子善假于物,作文训练也要充分利用外物之力:借材料以准确审题,借矛盾以深刻立意,借时事以拓宽眼界。
1.借材料以准确审题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均为“材料+任务”型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材料选材多元。纵观近三年的作文材料,遍及时事、言论、事件、漫画等诸多题材,借选材类型的流转以反猜题、反套作。作文的前提是阅读理解,能否准确理解材料内容含义决定着审题的成败,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类型材料的特征对其含义进行准确解读。
二是任务指令多样。2015年以来的作文题较之前题干的一个显著不同是都在题干中添加了明确的写作任务要求,或对写作情境进行限定,或对写作对象进行明确,或对写作文体进行规定,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跟解答题作答一样的意识:问什么写什么,怎么问就怎么写。
三是内容贴近现实。与以往的“坐而论道”的话题型作文不同,今年的作文材料大多呈现取自生活现实、反映时代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这提示我们要多关注时事,思考现实问题,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言蔽之,新材料作文的核心特点就是“具体化”:背景材料具体化、任务要求具体化、写作对象具体化。基于这些新特征,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材料和题干以使审题趋于准确。
首先,材料是立意的起点,必须围绕材料的关键在背景情境中作文,建构起材料和任务的关系,不能脱离关键词偏题作文或抛开情境写成话题作文。
其次,任务指令是立意的归宿,必须严格遵循指令作文,对作文题干提出的范围、对象、文体等具体要求要严格遵照。
如2017年全国I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干对作文的写作内容——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中国、写作对象——外国青年、写作目的——读懂中国……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写作过程中必须综合完成题干的多项任务要求。
又如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的题干:“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题干对写作对象“这种冲突”、对思考方向“深层文化因素”都有明确的指引,如果脱离文化因素谈冲突,或只谈文化因素不谈冲突都是不符合题意。
总之,新材料作文要准确立意,必须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将材料内容作为审题的背景基础,将题干任务作为立意的导向。
2.借矛盾以深刻立意
内容是表达和发展等级的基础,内容立意是否深刻直接关系到后两个等级的得分,那如何才能让立意从准确走向深刻呢?
2017年的新材料作文呈现从单一材料到复合材料、从单一任务到多种任务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在多重材料中切中肯綮牵住牛鼻子呢?答案是抓住材料的矛盾点。
还是以2017年全国I卷为例,看似平静的材料背后却至少包含着两则矛盾:一是“我”的认识与“外国朋友”的认识之间有矛盾,所以才需要“我”帮助“外国朋友”认识中国;二是“关键词”之间的矛盾,要建构两三个关键词的关系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则必须在关键词的矛盾点找到他们的关联性,而且这种矛盾点关联性的难度越大,其立意的深刻度就越高。
如下面这篇作文: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得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办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这篇作文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写作思路:
思路一:因为“孔融让梨式”的做法骄纵不公陷入溺爱,“竞争式”残酷不公利己冷酷,而“平分式”可以让孩子学会分享尊重权利,所以第三位母亲的做法最好。
思路二:因为“平分式”的做法脱离现实产生平均主义,“竞争式”残酷不公利己冷酷,而“孔融让梨式”可以让孩子学会谦让和睦关爱他人,所以第一位母亲的做法最好。
思路三:因为“孔融让梨式”的做法骄纵不公陷入溺爱陷阱,“平分式”的做法脱离现实产生平均主义,而“竞争式”可以让孩子学会适应竞争锻炼能力,所以第二位母亲的做法最好。
其实,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每种选择都是利弊共存的,如下表:
经过发现,这些看似“信誓旦旦”“言之凿凿”的权衡说理其实无一不陷入了“稻草人”的陷阱——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三者利弊的矛盾交锋点,只是在自说自话。其实,每一种选择都有利弊,关键不是对利弊的罗列,而是要思考以更合适的标准去权衡利弊才能展示高阶思维。
比如这个语段:“母亲分苹果的方法,会影响孩子们的家庭观,从而对其人生幸福影响深远。一味复制孔融让梨的佳话,赢得了兄弟兼爱的美谈,却固化了被让一方理所应当的弱者姿态,也阻止了弟弟释放善意的可能,剩下的只能是“弱者有理,强者无权”的“兄弟阋墙”。
同时,通过任务决定归属美其名曰公平,实则忽略了兄弟间的体力、智力差距,更易形成“强者恒强”的达尔文主义。这种意识对社会进步固然重要,但本应是烟火气息的家院决不应成为达尔文笔下危机四伏的丛林。这本是充满和气的一家人,应是有着“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之情的兄弟。而这种裨益一生的兄弟情谊,首先就要从共享苹果开始,享受同样的甘美,体会等份的爱,从而建构起共享彼此、执彼所同的共同情感纽带。
该生从材料的“家庭”这一特殊情境来权衡三种做法的可取性,突出“共享”更符合家庭的教育目的,这就以材料背景将话题矛盾迎刃而解。所以,对于新材料作文,能否找准材料或显或隐的矛盾点,并就矛盾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将是判定立意高下的重要因素。
3.借时事以拓宽眼界
近几年的作文材料呈现出贴近现实引导考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趋势。
所以在冲刺的最后阶段,不妨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将近一年来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党的十九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文化传承与经典咏流传”“生态文明与长江经济带”“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博鳌论坛”“革命文化与清明节”等进行梳理整合。一方面可以训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阅读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素材学习写作。
总之,作文训练在规范写作的基础上,应该在冲刺期充分利用外部的力量,让自己的审题更准、立意更深、素材更广。
专题统筹:广报全媒体记者陶开河、刘晓星
第一讲回顾:名师公开课开讲 文科数学这样冲刺
第二讲回顾:高考名师公开课第2讲:心中有数 成功有望

姓 名:
邮箱
留 言: